-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3-06-01
- 在线时间17872小时
-
- 发帖23096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1849
- 道行25505
- 原创96
- 奖券9
- 斑龄0
- 道券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30963
- 金币
- 1849
- 道行
- 25505
- 原创
- 96
- 奖券
- 9
- 斑龄
- 0
- 道券
- 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178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3-06-01
|
—
本帖被 527801728 执行加亮操作(2023-05-29)
—
在中国那么多的城市里,如果要挑选一个烟火气最足的一个,那窝主一定会选择这座城市。 来自马蜂窝用户@suki酱是吃货这里号称神仙在人间的“办事处”,当地人都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座城市的烟火,是每日氤氲在空气中飘散不去的香火。 来自马蜂窝用户@元大王就是我这座城市的烟火,也来自从宋元时期开始,传承千年的商贸繁荣与文化底蕴的沉淀,马可波罗当年游历中国,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光明之城」的称号。 来自马蜂窝用户@suki酱是吃货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更来自于遍布街头巷尾的美食小吃,作为中国最好吃之城的有力竞争者,《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为它的美味所倾倒。姜母鸭、烧肉粽、芋头饼、面线糊......一口“古早味”,不仅能唤起无数远赴他乡之人的乡愁,也能一解游客们的口腹之欲 来自马蜂窝用户@呐呐呢这里是福建泉州,是拥有数十派宗教、上千座庙宇的“神之都”,朱熹曾这样描述过这个城市:“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来自马蜂窝用户@suki酱是吃货和邻居厦门相比,泉州就像“未整容”之前的版本——闽南风格的古建筑和各种各样的外国建筑交融,为这座充斥着“古早味”的城市安静守候。 来自马蜂窝用户@suki酱是吃货作为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早于2013年就被选为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同时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以整座城市的身份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但与北京或西安那种沉稳厚重的历史感不同的是,泉州,独带一份乘风破浪的自由感。 来自马蜂窝用户@熹大福如今漫步在红砖红瓦遍布的泉州街头,人们也一如马可·波罗当年所见的那般,喜爱舒适安逸,拥抱新潮文化的同时,也不忘刻在血液里的习俗与传统。就像有人说的,这座城市的美,在于与时间顽抗之后,留下来的那些古朴的、天然的、鲜活的碎片。 来自马蜂窝用户@元大王就是我01漫步泉州老城区神佛香火与人间烟火的相互交织作为世遗之城的泉州,走在街头,你仍能找到那些“宋元遗韵”。 来自马蜂窝攻略组而那些千年的佛寺、清真寺,百年的骑楼、教堂和地道的美食小吃,都集中在这不大的老城区中。烧高香、做礼拜、求关公、拜妈祖,相隔不过百余米,但完全互不打扰。/西街&开元寺/泉州的门面西街是泉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在宋元时,这里是泉州城中最繁华的地方。 来自马蜂窝用户@江南君z仅有百余米长的街道,紧密地排布着民居古厝、骑楼洋楼、寺庙教堂与道观。如同盛大的古建图鉴,绵延百米,震撼至极。残旧的古建筑群下是浓郁的烟火气,润饼店、花生糖店、香烛铺等,古往今来的市井与繁华,都在西街上一一讲述。 来自马蜂窝用户@王二毛位于西街的开元寺,是泉州的寺庙代表、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主体大雄宝殿的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在中国古建筑中都极为罕见。 来自马蜂窝用户@贪玩的刘十一寺内的东西塔是老城区的制高点,堪称全国无双,始建于唐朝,历经风霜雪雨,屹立不倒,是泉州的象征与名片。 来自马蜂窝用户@我是茹梦呀走之前,记得登上一个天台(如鲤天台咖啡、西街游客中心等,下图右为「香梨料理」三楼咖啡店取景),留下一张古朴双塔与烟火街道合框的照片吧。 来自马蜂窝用户@山峰不会写游记&Q桑/泉州钟楼&中山路/城市中心的引路“灯塔”离开西街,步行至中山路的交口处,这座造型独特的钟楼一定会占据你的目光。 来自马蜂窝用户@王二毛始建于民国23年的钟楼,是闽南风格与西洋风格的融合产物。伫立了八十余载,伴随着泉州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如今,这座钟楼不仅充当着“时钟”的作用,还安装上了红绿灯,在街头为来往的行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来自马蜂窝用户@胖达世界打卡钟楼,也别忘了在中山路走一走,这条同样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街,最大特色是沿街两侧壮观的骑楼建筑。 来自马蜂窝用户@庞尼西游走在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群下,既可以体验到遮荫又避雨的廊柱式南洋建筑精髓,又能在一间间老字号中,感受到属于老泉州的鲜活的生命力。 来自马蜂窝用户@suki酱是吃货/承天寺/闹市中的清幽胜境承天寺是闹市中寻一处清幽胜境的好选择,曲径通幽、禅意浓厚是它最明显的特征。 来自马蜂窝用户@小木板的纪念册规模虽不及开元寺,但在鼎盛时也拥有众僧一千七百余人。时光更替,如今寺院内依旧香烟袅袅,凸砖凹石的墙裙,极具闽南建筑特色,正所谓“大隐隐于市”,便是如此吧。 来自马蜂窝用户@_走走/文庙&清净寺&关帝庙/一条街打卡佛、伊斯兰、道教当代年轻人爱的烧香旅行,这一条小小的街道便可以承包大多数人的信仰。建于宋元时期的文庙,是泉州城内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古代学生在此学习、参加考试,因此许多求学的人将文庙看作无比神圣的地方。 来自马蜂窝用户@滢萱目前,文庙主殿外东西两侧分别设置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和“古代教育展览馆”,可以看到古时候的牌匾、碑刻还有当时的考试试卷等历史文物。 来自马蜂窝用户@明说明话清净寺是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于1309年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堂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庙。 来自马蜂窝用户@小木板的纪念册寺庙西墙正中处有一处拱形的高大壁垒,走近可以看到上面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可以窥见这个曾经的海上贸易的中心是多么的“国际化”。 来自马蜂窝用户@明说明话同样位于涂门街上的通淮关岳庙,这里是福建现存最大、终年香火旺盛的武庙“关帝庙”。 来自马蜂窝用户@Anastasia岛岛寺庙建筑充分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这里色彩华丽,精美异常,庙内存有的宋明时期的诸多名家真迹也非常值得一看。 来自马蜂窝用户@明说暗话/天后宫/闽南人的精神殿堂闽南靠海,普遍信奉妈祖,几乎处处都有天后宫,而泉州天后宫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宇。 来自马蜂窝用户@好鹏友工作室天后宫的建筑极为华丽,泉州特色的凤尾脊、极具妈祖信仰特色的装饰、古朴的红墙、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在神圣的气氛中带着专属于女性的柔美。 来自马蜂窝用户@摄影师么么锐对于那些无数扬帆远行的客商、渔民、旅人来说,就算在疾风大浪间,回望妈祖庙,就会心安,因为妈祖神明足令海波平。 来自马蜂窝用户@摄影师么么锐02打卡泉州老城之外寻访海风吹来的历史与民俗在老城区Citywalk结束,如果你还有时间,可以去泉州老城之外看看,去探访那些泉州独有的、最地道的民俗与历史。/蟳埔村/今生戴花 来世漂亮距离老城区10公里的蟳(xún)埔村的风景独特又别致。当外面城市早已灯红酒绿,这里的人们依旧过着祖辈们传承至今的生活。 来自马蜂窝用户@枝别这个小渔村居住的多是古阿拉伯人的后裔,最吸引人的是他们用海蛎壳搭建的房子,当地人称“蚝壳房”,冬暖夏凉,不积雨水。 来自马蜂窝用户@秦楚妃即使一头白发,依然头戴鲜花。这里最出名的便是蟳埔女的“簪花围”,走在村里,你会发现这里无论少女或年迈的阿姨都会头戴簪花围。 来自马蜂窝用户@枝别&秦楚妃蟳埔女,指的是生活在本地的渔家女,她们身着“大裾衫”和宽大的裤子,人人都戴中亚风格的“簪花围”头饰。很多旅行者前往此处,都会体验一次梳头戴花的装扮。 来自马蜂窝用户@枫子一大叔/洛阳桥/在历史“长廊”上等一场绝美日落大多数游客到泉州都看东西塔,遗憾地忽略了洛阳桥。泉州有句俗语:站着像东西塔,坐着像老君岩,躺着像洛阳桥。双塔一桥是泉州的象征,也是泉州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马蜂窝用户@花旅行纪念册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石桥。步行在桥上,欣赏一桩桩精美的石雕,等待一场浪漫日落,再好不过。 来自马蜂窝用户@花旅行纪念册03逛吃泉州特色美食只带一个胃怕是不够用了号称「众神之城」的泉州,怎能少得了「食神」的驻守?在泉州,每走几步,便可窥见一间街角美食小店。只要花点时间慢慢寻觅,总能找到那些藏在街头巷尾,让人过口难忘的美食。 来自马蜂窝用户@阿拖施晓君/街头小吃/泉州第一主角/炸醋肉/一道炸醋肉,是泉州炸物界的扛把子,无论是街边不起眼的小摊,还是高档的五星级大酒店,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刚做好的醋肉,色泽金黄,瘦肉不柴,吃起来口感酥脆,并透着老醋的酸香。堪称泉州「国民小吃」的醋肉,是泉州人餐桌上的日常,不仅能被当作零食解馋、下酒,还可以搭配面线一起,别有一番风味。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菜头酸/老少皆宜的菜头酸,是泉州人共同的童年回忆。 来自马蜂窝用户@Leesing小歆所谓的菜头酸,其实就是腌制过的白萝卜,吸饱了腌汁的白萝卜酸甜清脆,既能做零食,也可以做开胃小菜,可口解腻。/炸菜粿/炸菜粿过去本是安海人逢年过节才可以登场的必备炸物,如今已是四季常有,同醋肉一起,成为小吃拼盘里的常客。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菜粿外表金黄酥脆,内馅又白又软,萝卜味足,吃起来清甜可口。 来自马蜂窝用户@蘇/满煎糕/闽南特色糕类早点之一,以面粉、蔗糖、花生仁为主料,香甜可口,有点像蛋糕+铜锣烧的结合体,浓浓的古早味,喜爱甜食的人会非常喜欢。 来自马蜂窝攻略组推荐店铺:康庄满煎糕/润饼菜/润饼菜类似春卷,过去每逢清明,泉州的家家户户都会吃,也因此成为了泉州人漂泊在外的一口念想。 来自马蜂窝攻略组薄如蝉翼的饼皮,酥酥脆脆。口味有甜有咸,包料丰俭由人。荷兰豆、豆腐丝、浒苔、花生碎等十几种食材,一口下去,丰富满足。 来自马蜂窝用户@阿拖施晓君推荐店铺:亚佛润饼皮/土笋冻/一般看卖相就害怕的食物,往往都有让人欲罢不能的魅力,这话用来形容「土笋冻」毫不为过。肥美的沙虫放入水中煮沸,海虫的胶质就会融入水中,冷却后就成了土笋冻。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像是果冻一样Q弹入口即化,再配上蒜蓉、生抽、醋调制而成的酱汁,是不能错过的解暑圣品。推荐店铺:五叔公土笋冻/浮粿/浮粿是泉州泉港区的炸物小吃。表皮酥酥脆脆,一口咬下,瘦肉和海鲜裹着葱油的香气扑面而来。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现炸出炉的浮粿还冒着热气,表皮酥脆,内部有QQ的口感,馅料是肉、海蛎和葱,海蛎颗粒饱满,又没有腥味,肉也很嫩。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芋头饼/芋头爱好者狂喜!芋头饼,薄而脆,里面的馅料也是绵密的芋头,刚出炉趁热吃最好吃。 来自马蜂窝攻略组推荐店铺:庄阿姨芋头饼/石花膏/四果汤/口感软弹的石花膏,浇上蜂蜜水,搭配芋泥、蜜豆、菠萝等数十种配料,一口吃下,清清凉凉,令人惊喜。 来自马蜂窝用户@蘇四果汤,也是闽南人的解暑汤。汤如其名,四样配料,倒上蜂蜜水,一碗下肚,甜而不腻。 来自马蜂窝用户@蘇推荐店铺:秉正堂石花膏/主食正餐/自成风味/面线糊/面线糊起源于泉州,如今已是闽南的传统餐食之一。骨汤做底、海鲜吊鲜,先放浇头,后放面线。 来自马蜂窝用户@绪敲敲相较于其他地方,这里的面线更讲究「糊而不烂」——细如发丝,入口软绵,一碗下肚,得到满满的慰藉。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大肠、虾仁、醋肉、香肠、油条、排骨……几十种可以随心加入面线糊的配料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摊铺上,任君挑选。 来自马蜂窝用户@笈缇stephanie推荐店铺:水门国仔老店、婷婷面线糊、西街老记面线糊/牛排、咸饭、牛肉羹/泉州的牛排并非西式牛排,但却是伴随无数泉州人长大的美味。泉州牛排即炖牛排骨,炖至软烂的牛肉,还会加入咖喱等调料。 来自马蜂窝攻略组除了牛排,牛肉羹也是经典必点。老姜切成细丝乳糖,搭配滑嫩入味的肉羹,非常值得一试。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去牛排馆吃牛排,一定要搭配一碗咸饭。这碗看似普通却上过《舌尖上的中国》咸饭,粒粒香糯的香米饭透着金色的光泽,确实是最实在的古早味道。 来自马蜂窝用户@绪敲敲推荐店铺:好成财牛排馆、东兴牛排、阿秋牛排/烧肉粽/肉粽是泉州本地的名吃,亦是当地人餐桌上的日常,「烧」在这里的意思是「滚烫热乎」。 来自马蜂窝用户@曹老师SpongeMel地道店家做的传统烧肉粽通常个头不小,内有乾坤。香菇、芋头粒、栗子、猪肉、虾米、干贝做馅,再淋上秘制花生酱和甜辣酱,每一粒米都饱满味足,糯而不粘,咸鲜皆有,实在让人回忆无穷。 来自马蜂窝用户@绪敲敲推荐店铺:侯阿婆烧肉粽/肉燕/肉燕,是闽南的传统小吃,类似北方的馄饨。新鲜的猪腿肉泥,掺上适量的番薯粉,擀成面皮,再包上肉馅,煮熟后一口下肚,满口鲜香。 来自马蜂窝用户@蘇更令人称绝的是,地道的店家会用大骨熬制十几小时的鲜汤做底,汤头醇厚浓郁,让人欲罢不能。 来自马蜂窝用户@笈缇stephanie/姜母鸭/姜母鸭起源于泉州本地,顾名思义,就是用姜和鸭焖煮的一道硬菜。 来自马蜂窝用户@企鹅吃喝指南小块鸭肉,混着秘制酱料和老姜一起放入砂锅煲煮至少两小时。细软鲜嫩的鸭肉经此一煮,毫无腥味,反而包裹着酱汁的微甜和老姜淡淡的辛香,味道可口。 来自马蜂窝用户@企鹅吃喝指南上桌的鸭子炖得很烂,肉用筷子一戳就脱骨。扯块薄薄的鸭皮,卷起来在底下的汤里轻沾,沾着老姜的香味,入口都带着微甜。 来自马蜂窝用户@撄宁推荐店铺:斯丹姜母鸭
|